以GFP为蓝本通过基因技术合成的突变体发射光谱涵盖了整个可见光波段,近几年针对荧光蛋白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于提高荧光蛋白的亮度,改变Stokes位移(指激发峰与发射峰之间的距离)和光谱特性,以及寻找新型光转换/光激活荧光蛋白等方面开展。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用的绿色/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及发光特性。
mGFP5:将野生型GFP的ser65替换为thr,荧光强度较野生型的GFP提高了4-6倍。GFP的激发光波长与紫外线区较为接近,对光学要求较高,并且对生物有较大的毒害作用,不适宜作活细胞观察。改造后的mGFP5的激发光波长提高到488nm,位于青色区域,有效避免了上述缺点。目前这一突变体已被EGFP替换。
EGFP:在mGFP5的基础上将Phe64替换为Leu,得到的GFP突变体命名为EGFP。EGFP的生色团在37℃的荧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荧光强度较野生型GFP提高了35倍,并且在激发后16-24小时后仍可稳定地检测到。当然,EGFP也有相应的缺陷,对pH较为敏感,易于二聚化。EGFP目前仍然是最常用的绿色荧光蛋白。
D2EGFP:在EGFP的C端加入422-461氨基酸残基的小鼠鸟氨酸脱羧酶(MODC,mouse ornithine decarboxylase),得到一个不稳定的EGFP变体。MODC的422-461氨基酸残基区包含一个PEST序列,靶定目的蛋白降解,d2EGFP只有2小时的半衰期。
多色GFP变体:将接近GFP生色团的Thr203突变为Trp后,可以将激发光和发射光的波长均增加20nm,再进一步改造为黄色荧光蛋白EYFP。如果将GFP生色团中的Tyr66突变为His后得到蓝色和青色荧光蛋白变体BFP/CFP。这些变体或存在光漂白现象,或荧光强度不高,或对pH变化敏感等缺陷,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优化。
橙/红色荧光(560-650nm)可以较好的与共聚焦显微镜和宽视场显微镜兼容。橙/红色荧光蛋白对于活体生物成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机体组织内的血红素在可见光波段有强吸收,而水与脂肪在红外波段有强吸收,在近红外光波段(650-900nm)的吸收系数最小且自发荧光最弱。此外基于其较长的激发光波长,对细胞毒性较小,可以用于检测较深的组织。最早应用的橙色荧光蛋白是从一种热带珊瑚(Discosoma striata)中分离得到的,命名为DsRed。DsRed的激发光主峰值为558nm,次要峰值为500nm附近,荧光发射光波长为583nm。DsRed成熟时间较长,易形成四聚体,阻碍了它的应用。
DsRed2:将DsRed的多肽氨基末端进行突变改造得到的荧光蛋白突变体DsRed2,减少了蛋白凝集作用,降低了细胞毒性,同时荧光蛋白的成熟时间也变短了。DsRed2依然会形成四聚体,由于成熟时间变短,在多色荧光实验中可以更好地和GFP结合使用。DsRed2相对一代DsRed应用略广泛。
DsRed-express:在DsRed2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得到的,成熟时间进一步变短,荧光强度也得到了增强。DsRed的红色荧光要在表达后11小时才可以观察到,DsRed2缩短为6小时,而DsRed-express则只要1小时。遗憾的是,DsRed-express的易聚集为四聚体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mRFP1:代单体红色荧光蛋白mRFP1是通过改造DsRed的33个残基而来,激发光波长为584nm,发射光波长为607nm。同其他荧光蛋白衍生物一样,mRFP1也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发射减弱和光漂白现象。
mCherry:通过对mRFP1的发色团残基进行点突变获得新的荧光蛋白,以相应的水果名字来命名为mCherry,发射峰位于610nm。mCherry成熟快,单体特性好,光稳定性较强,但亮度偏低。
Kaede:从石珊瑚Lobophyllia hemprichii中克隆得到的,其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射能从绿色(518nm)变为红色(580nm)。Kaede是光转换蛋白中的一种,具有一个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由三肽His-Tyr-Gly发色团,它的荧光转换是由于紧邻发光团H62上的肽键发生断裂而引起的。Kaede在斑马鱼中常用来作为研究细胞运动的标记基因,如标记原肠期的囊胚细胞研究汇聚延伸运动。Kaede易形成四聚体,限制了其在蛋白标记与超分辨成像方面的应用。
荧光蛋白的研究为生命科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目前在活体成像深度上仍有待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改良优化新的亮度高的单体近红处/红色荧光蛋白分子。新特性的荧光蛋白,如光转换与光活化荧光蛋白、大strokes位移的荧光蛋白等的开发也将为光学成像技术带来新的突破,有效地提高成像的时空分辨率和灵敏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