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名
Micromonospora purpurea 紫微单孢菌
二、分类地位
1.分类沿革
Micromonospora purpurea 为裂殖菌纲、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在分类学上面的位置缺乏对该菌在单一孢子形式的 资料及研究。
2.命名由来
Micro-微小的,monospora 单孢的;purpurea 紫色的。
三、自然栖息地
1.自然环境
Micromonospora purpurea以孢子型态存在于干燥泥土中,在湖泊、河流的沉淀物中数量较多;也在水稻田中发现;另外,石油、海滩的沙子深海的沉淀物中亦可以分离出来;黑海、白海的成沉淀物中亦可分离培养出来。
2.生物体内
在白蚁的消化道或是在绵羊的第一个胃里面发现。
四、大小型态
发达的、分支的、有隔壁的菌丝体,菌丝体直径约0.8mm。缺乏气生的菌丝体。菌体开始生长的时候,为淡黄色到淡橘色,渐渐的产生孢子。一些菌丝体内部会出现不规则的白色以及突然大量灰色。菌丝体会分泌黏液。菌丝体会分泌显著的色素,呈现紫色,有指示剂的功能。孢子单独产生没有运动性,厚壁孢子,固着在菌丝体上。孢子为蓝黑色或是黑绿色,孢子具腊质层,圆形或椭圆形。孢子在菌丝体上发现相当罕见。如果要整丛分支的孢子就更罕见。孢子可以抵抗60°C达90分钟,但无法存活于90°C下15分钟。菌丝体有隔壁,菌丝一体边发育、一边产生孢子。直接观察培养基上面的菌落,会感觉菌落是滑溜的、有毛边的、有小突起的、有钝刺的成放射状的、紫色的菌落。
五、适合生长环境
对pH小于6.0敏感。生长的发生都在20°C~40°C,当温度高于50°C 则无法生长。潮湿土壤、淤泥、水中都可以生长。
六、培养特性
1.培养方法
将水样或沉淀物稀释后,接在适合的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8°C~30°C,培养时间2~3周,生长速度较一般细菌或真菌慢。培养基种类有colloidal chitin、M3 media、starch casein、Kodota’s cellulose benzoate medium。培养基有加入选择性抗生素。用于抑制其他菌生长,使Micromonospora purpurea 能够生长,借此分离出来。
2.保存方法
保存方法是利用孢子形式保存;在摄氏4度可以保存几年;如果要长期保存;则将孢子存放在-20°C、10~15% glycerol broth中保存;或是保存在相同温度,将液体干燥保存。
七、生化特性
(a)物质使用反应
(b )可以将nitrate转变成ammonium salts的效率比转变成nitrite高
(c)具有chitinolytic可分解chitin
(d)液化明胶能力弱
(e)盐度忍耐程度为:1.5%(w/v)
(f)适中性菌,pH5.0~9.0适合生长
(g)Gram-positive
(h)Non-acid fast
(i)Aerobic~Microaerobic
(j)DNA的(G+C)﹪为71~73%
(k)产生抗生素Gentamicin,抑制G(+)、G(-)细菌生长。
八、致病性或应用
1.产生抗生素
Gentamicin,是一种广效性的抗生素,对Neisseria、Haemophilus、Escherichia coli、Proteus spp.、Klebsiell、Enterobacter、Serratia、Pseudomonas aeruginosa都能有效的抑制。
2.共生菌
Micromonospora purpurea 因为能够分解纤维素,可以生在繁殖在食木屑的白蚁肠道里,以及食草绵羊的第一个胃中、为互利共生。白蚁藉由反刍肠中的木屑来得到放线菌,而绵羊或是一些时草哺乳动物,则是将其孢子吃进去后,在胃中生长。
九、参考文献
1.David Hendricks Bergey. 1992.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P. 847-852.
2.David Hendricks. 1989.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Vol.4 P. 2442-245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