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名
Mycobacterium ulcerans
二、分类地位
Mycobacteria是介于真细菌(eubacteria)及放线菌(actinomycetes) 间之细菌。
Taxonomic hierarchy Mycobacterium ulcerans
Order Actinomycetales
Family Mycobacteriaceae
Genus Mycobacterium
Species ulcerans
Ulcerans making sore, causing to ulcerate.
三、自然栖息地
多半生长在水中或土壤等温度低于33oC以下之环境。
四、大小型态
分枝杆菌属呈现杆状,0.2-0.6 x 1.0-10μm。有时有分支菌丝,没有气生菌丝。无运动性,不产生内胞子,分生孢子(conidia)或荚膜。主要特征为抗酸性(acid fast),取决于其类似腊质的外套膜;因此可藉由此特性进行Ziehl-Neelsen stain,其法将抹片以carbolfuchsin染色加热煮沸2-3分钟,然后用95% 乙醇3% 盐酸混合液脱色。在Gram`s stain中,多半被认为是gram positive,但其色弱且不规则,无须以碘液来媒染。
五、适合生长环境
Mycobacterium ulcerans为好氧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1oC。
多数分枝杆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可在简单的物质上生长,如可利用存在于矿物盐的胺基酸作为氮源、甘油作为碳源。藉由氧化简单物质来获得能量。
六、培养特性
分枝杆菌又可分快生型与慢生型。由于其脂质含量高及细胞表面的疏水性所导致,故会让养分较难渗透过去,所以脂质含量少者会比含量多者长的快。而Mycobacterium ulcerans 是属于慢生型。
可生长在inspissated egg medium中,经过培养于30-33oC四星期后,会呈现透明、圆顶状菌落。在老化过程中,则会变成呈现外圈不规则及表面粗糙的平坦状。
在oleic acid albumin agar中,呈现粗糙有皱折的菌落。生长温度多半为30-33°C,25°C会微量生长,但是超过37°C就不生长了。
七、生化特性
染色试验 镜检 生化特性
Gram`s stain 紫色 G(+)
Acid-fast stain 红色 Acid-fast
Endospore stain 红色 No
Capsule stain 深蓝色 No
八、致病性或应用
Mycobacterium ulcerans是人类绝对致病菌。
最适生长温度为31°C,因此常居于温度较低的人类体表,而引起人类慢性及皮肤溃疡,称为swimming pool granulona〈泳池肉芽肿〉。
Bairnsdale溃疡是一种由Mycobacterium ulcerans细菌而引起的皮肤疾病。由细菌释放大量的毒素,可以损坏细胞、小血管和皮下脂肪,造成坏死,但随着坏死的扩散,它会导致表皮和真皮溃疡。
主要见于非洲及澳洲 。通常对链霉素及RMP有感受性,而对INH及EMB则有抗药性。药物治疗对人类疾病效果不佳,通常需要较广泛之皮肤切除。
九、参考文献
1. Peter H.A. Sneath(1984), Mycobacteria, Bergy`s Man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p1435~1451。
2. 王贵誉、张瑞烽编著,1993,分枝杆菌,大学微生物,p377。
3. 詹前朕、杨宏通编著、刘武哲教授总校,分枝杆菌,微生物学上册,p547。
4. 蔡文城教授编著,分枝杆菌之鉴定,实用临床微生物诊断学,p593~594, p604~606, p614, p621。
5. 丁文哲编著,霉杆菌属细菌,医用微生物,p407,p409。
6. 陈伯熹编著,分枝杆菌,微生物诊断学,p76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