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登录   免费注册    |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0574-87917803
联系电话: 0574-87917803
2022-07-19 05:53:47       zhimahu

一、菌名


  Mycoplasma pneumoniae


二、分类地位


  霉浆菌科(Mycoplasmataceae);属名为霉浆菌属(Mycoplasma),早期发现于气管内的上皮,怀疑可能是引起肺炎的一种病原菌,故称之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onia- like organisms)(PPLOs)。属名里,myco来自于myces,也就fungus(真菌)的意思﹔plasma来自于plassein,也就是mold(霉)。其命名原因来自于此属的菌因缺少细胞壁,可以伸出如菌丝般的触手(组成由类似高等生物肌动蛋白的细胞骨骼纤维,能帮助移动)。此属的菌具有以下之特征。


  最小之生殖单位可以通过一般的滤菌器,大小有如大型的病毒。可于培养基上培养,因为如此小的菌常会缺乏完整的生理特性,必须藉由寄生在细胞上以获得完整的生存要素。


  生长可被特殊之抗体抑制。


  缺乏细胞壁,可伸出如触手的构造。


  完全抵抗盘尼西林(penicillin),因为此抗生素作用在细胞壁上。


  对细胞膜具有亲合力,指此菌通常会聚在一起。


  种名为pneumoniae,因为此菌会引起非细菌性肺炎(nonbacterial pneumonia),亦称为非典型肺炎,故如此命名。


三、自然栖息地


  可由动物、人的黏膜及组织中分离出,其主要的生存环境在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口腔。也属于人体中的正常菌丛。


四、大小型态  


  Mycoplasma pneumoniae的细胞非常小,其最小的繁殖单位为125~330nm,有着细菌当中最小的遗传因子。直径仅0.1~0.6 μm,大小有如大的病毒,可以通过普通的滤菌器(0.4 μm)。形成的菌落大小约比1 mm直径还小,有着重要的菌落特征,就是会形成煎蛋形态的菌落(fried egg)。 Mycoplasma pneumoniae因为缺少细胞壁,所以它对外在的渗透压十分敏感,也不易维持稳定。为此,Mycoplasma pneumoniae发展出一种有别于一般细菌的细胞膜,其膜穿插固醇(sterols),形成三层膜,这样形式的膜,较一般双层膜具韧性。这类菌缺少细胞壁而能存活下来,主要是因为它生长在一渗透压稳定的环境里-就是它寄生在动物细胞里。因为它缺少了细胞壁,故对penicillin类的抗生素具有抗性。 (penicillin抗生素主要作用在细胞壁,以达成杀菌的功效。)


五、适合生长环境


  在温度方面,M. pneumoniae可生长的范围在30℃~39℃,最理想之生长温度为36℃~38℃。生长通常在有氧的环境中较好,不过也可以生存在低氧或无氧的环境中。至于生长时所需要之营养成分既多也复杂,使其培养较为困难,其中较为特殊的是在其生长中,需要固醇来合成细胞膜。适合生长的pH值大约在7.0~7.4左右。对红霉素(erythromycin)高度敏感。在蒸镏水、生理食盐水及表面活性剂内,较其他菌不易生存。


六、培养特性


  在培养时,通常会加入盘尼西林(penicillin),和浓度1:10000以下之醋酸铊,由于其他菌种对于此具有比较高之敏感度,故可用于分离出我们要的菌。培养时所需之培养基相当复杂,最广用的为基础培养基(Basal media),每公升中含10gm蛋白冻,500gm牛心粉,5gm食盐,14gm琼脂。在每一培养基内再加200ml的马血清及100ml的25﹪酵母菌抽取液,调成PH7.6~8.0,培养时为需氧性或微需氧性(95﹪N2+5﹪CO2)。培养时我们是以厌氧培养,其目的是为了使耗氧的菌无法生存,而分离出此菌。菌在培养基上所形成之菌落形状为煎蛋状,且深入培养基内。此菌生长的速度并不快,一般最快需要七天才能发现菌的生长,通常需要半个月。


七、生化特性


Glucose Catabolism                              +


Mannose Catabolism                            +


Arginine Hydrolysis                               -


Phosphatase                                         -


Sterol requirement                                +


Tetrazolium Reduction (Ae /An)           + /+


Gelatin Hydrolysis                                  -


Coagulated Serum Digestion                 -


Casein Digestion                                    -

 

Hemadsorption                                      +


Mol ﹪ G + C of DNA                      38.6~40.8


 


八、致病性或应用


  Mycoplasma pneumoniae现证实为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Primary atypical pneumoniae, PAP)的主因,此菌通常存在于人体上,属于自然菌丛,但数目很少,一旦数增加便会造成疾病。此病主要感染的年龄层在5~15岁之间,略晚于此如新兵入伍时也蛮普遍的。其潜伏期约1~3星期不等。得病初期,偶尔会出现干咳,在X光上会显示胸部变实(consolidation)﹔当浸润(infiltration)最多的时候,便会产生很严重之症状,如疲倦,发烧,头痛,喉咙痛及咳嗽,状似感冒﹔等浸润消退后1~4星期,病情就会大幅改善。此病发生死亡的机率很低,除非是病人身体太虚弱所导致的心脏衰竭。在并发症方面,可能会造成溶血性贫血,大水泡,鼓膜炎。治疗上,通常用四环霉素或红霉素以全身剂量加以治疗,但无法完全根除。目前我们仍然沿用非典型肺炎的名称来描述不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一般人以为非典型肺炎就是霉浆菌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 的同义词,这是不正确的。非典型肺炎与典型细菌性肺炎 (例如肺炎双球菌) 最大的不同在于病患没有毒性病容(toxic sign),特别是呼吸不会有呼吸急促 (tachypnea)、喂叹音(grunting)、鼻翼扇动(nasal flaring)的现象。霉浆菌肺炎是非典型肺炎最重要的原因,其他的病原还包括了肺炎披衣菌、鹦鹉热披衣菌、退伍军人病菌与各种病毒。


疾病                                 典型肺炎 pneumonia                                                       非典型肺炎 Atypical pneumonia


致病原                                 肺炎双球菌。                                                                        病毒、霉浆菌、披衣菌


症状                 急速发烧、呼吸急促、多浓痰、肋膜积水                         发冷、寒颤,发烧,头痛,肌肉僵硬、 呼吸短而急促,                                                                                                                                                                     咳嗽少浓痰食欲不振、 抑郁,混乱,皮肤红疹,腹泻


传染途径                            飞沫传染                                                                                        飞沫传染


检验               胸部 X 光检查、血液常规检查、痰液培养                           胸部 X 光检查,血液及尿液抗原检查、喉咙霉浆菌及衣形菌体及血液中的抗体检查。


诊断              肺部X光片呈现大叶性肺炎、且白血球升高的表现                   肺部X光片呈现弥漫性的肺炎,而且白血球数量不高。


治疗                                   抗生素                                                                抗生素 . 没有疫苗可以即时预防非典型肺炎


致死率                                15-20%                                                                                         未知



九、参考文献


1. 王贵誉、张瑞烽编著,1993年8月,霉浆菌(支原体)及L型菌,大学微生物学,p549~561。


2. 李秉颖,2002年4月,感染科问题,小儿科门诊医学概要, http://ceiba.cc.ntu.edu.tw/pedopd/course.html


3. 东吴大学微生物学系教学咨询中心网站,微生物学小百科,分类,个别菌种介绍,http://science.scu.edu.tw/


4. Gerard J. Tortora, Berdell R. Funke, Christine L. Case. (2002) Microbiology, seventh edition. p320~321. p669.


5. Barbara Tansill . (1984)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p750~751.p766~76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