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为什么不生长?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有无用过抗生素?
有些菌株微生物标本采样前如果宿主用过抗菌药物,极有可能会抑制细菌的生长甚至不生长,出现涂片报告阳性结果,而培养阴性的情况。所以尽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先采集微生物标本,如果已使用抗菌药物则根据临床需要酌情停药后或下次用药前采集标本。
2.菌株采集部位是否恰当?
有些采集于人体部位的菌株,由于眼部标本感染灶小,标本量少,标本采集难度大,采样不当容易污染培养基,加上患者配合度差的话,有可能影响涂片和培养的效果。因此采样人员的操作熟练度很重要。采样时优先保证培养的需求,因为培养的敏感性要高于涂片检查。
3.培养基配置是否适当?
不同菌的生长对营养的要求不一,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很重要。比如流感嗜血杆菌,它在感染性眼病中不少见。我们知道嗜血杆菌是一种苛养菌,它的生长条件比较苛刻,培养需要V因子和X因子,在普通的血平板上它不生长。这时如果标本只接种于血平板,很可能菌就漏检了。而巧克力平板含V因子和X因子,适于该菌的生长。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淋病奈瑟菌、结核分支杆菌等身上。为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在标本采集时就要考虑到这些情况。
4.是否有合适的培养环境?
有些菌它需要在一定的二氧化碳环境下才能生长,甚至是无氧环境。而专科医院受制于规模的限制,往往设备条件要低于综合性医院,不一定都有安装二氧化碳培养箱和厌氧培养箱。这时可以备一些简易装置以满足临床需求,比如烛缸、厌氧发生袋等。我们有碰到嗜二氧化碳的葡萄球菌,以及一些厌氧菌感染的病例。
5.生长时间是否合适?
微生物的报告是有时间规定的,例如我们医院眼表普通细菌培养是三天报告,真菌培养为七天。但有些菌生长缓慢,可能会超过我们常规的报告时间。比如奴卡菌或者放线菌的生长可能会超过三天,杂色曲霉、新型隐球菌等真菌生长可能会超过七天。这时需要我们延长培养时间,同时及时联系临床做好解释工作。
6.染色的影响
涂片检查作为培养的补充它有很多优势,比如结果的及时性,以及能检出一些不易生长的菌。实验室有条件的话可以常规开展,和培养一起送检。像阿米巴、非结核杆菌、诺卡菌,选择合适的染色方式往往能早于培养明确病因。但涂片检查影响因素较多。如革兰染色时,一些菌因为各种原因(标本厚薄、脱色时间等),可能染色结果会阴阳不定,影响报告的准确性。而细菌体内体外生长形态不完全一致,出现涂片结果和培养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另一方面涂片检查,尤其是有菌部位的标本,即使检到菌,也不能明确一定就是致病菌,临床医生需正确理解涂片报告单的含义。
7.寄生虫、病毒感染
感染性眼病,除常规可以培养的细菌、真菌、阿米巴等微生物以外,还有一部分如病毒和寄生虫是实验室无法培养报告的,可以利用一些免疫学方法及基因检测技术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