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名
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
二、分类地位
科名: Dermatophilaceae (嗜皮菌科) 属名: Dermatophilus (嗜皮菌属) 种名: congolensis (刚果嗜皮菌)。
三、自然栖息地
寄生菌为牛、羊、山羊、马、鹿和其他食草动物的天然链丝菌病(皮肤病)的病原菌。可传与人、豚鼠、小鼠和家兔。游动孢子为感染阶段。
四、大小型态
孢子停止游动后,萌发,伸长成菌丝,直径0.5—1.5微米。纵横分隔成达8行的细胞;菌丝最粗时,直径可达5微米,有成直角的分枝,顶端渐细。整个菌丝包在胶样鞘(荚膜)内。每个细胞长出5根以上(5— 7根)的长鞭毛而变为游动孢子。鞭毛极细,直径8—9毫微米。通常无气丝,在10% CO2大气内,有时产生少量气丝。
五、适合生长环境
10%CO2内37℃生长加快。
六、培养特性
存活在干癣上温度是28℃~31℃,干燥时可忍受100℃,需要复杂有机培养基才能生长。在肉汁马血琼脂上,菌落粗糙,时常变粘。基丝初白色至灰色,通常变为橙色至黄色。
七、生化测试
β型溶血。在凝固血清上生长良好,浅黄,大部菌株使凝固血清液化。在萨氏葡萄糖琼脂(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番茄膏燕麦粉琼脂(Oatemeal Agar)、蔗糖硝酸盐琼脂上不生长。培养液澄清,有团片或粘性沉积,有时有表面环。明胶穿刺:大部菌株液化快,有的菌株液化慢或不液化。牛奶为大部菌株所腖化。淀粉水解。硝酸盐不还原。从葡萄糖、果糖产酸;从半乳糖暂短产酸;从麦芽糖迟晚产酸;从木糖(xylitol)、蔗糖、乳糖、甘露醇(mannitol)、卫矛醇(dulcitol)、山梨醇(Sorbitol)、水杨苷(Salicin)不产酸。好气或兼性嫌气。 10%CO2内37℃生长加快,可能产生气丝。但隔膜和孢子形成推迟。细胞壁Ⅲ型含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以及丙氨酸,谷氨酸、壁酸、氨基葡萄糖等。
八、致病性或应用
链丝菌病〔Streptoricosis , D. congolensis〕由actinmycete 引起,其菌丝和孢子是革兰式阳性,但不具抗酸性,自然界可在Aotus(夜猴) 和Lagothrix(绒毛猴)发生,实验室感染则在Rhesus(恒河猴属) Cynomolgus(长尾猕猴)和Squirrel(松鼠猴属)皆成功。此病于1976年由Kaplan研究发表。临床上,此病的特征是形成红斑,而后变成鳞状,进而变成乳头瘤样有渗出物。外披硬壳的病灶。当硬壳移除则露出一粗糙血样区域和草莓表面一样。诊断靠取出渗出液作抹片,经革兰式染色可见分支的菌丝,内包八个球状细胞。疾病可用penicillin, ampenicillin, streptomycin治疗,并应用碘涂于局部病灶。严格的公共卫生与隔离是需要的,以防与其接触到。
九、参考资料
1. Krige.N.R.(1984).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p.2409~2410.
2. Widdel, F., Pfenning, n., (1992)chapter 160.The Prokaryotes.p.1346~1350
3. 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