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名
Peptostreptococcus magnus
二、分类地位
Peptostreptococcus magnus是P’revot(1933)所命名,属Peptostreptococcus,此属包含九种,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厌氧,不产孢。 Pepto为消化的意思,Streptococcus为链球菌(属名),magnus是「大」的意思。
Peptostreptococcus与Peptococcus在形态上有高度相似性,因此包含P. magnus,很多此属菌早期曾被归类为Peptococcus。 Wren et al.(1977)从临床人体分离出peptostreptococci与peptococci,其对5微克的novobiocin/ml分别产生抗性与感受性,但此方法并不足以分类此二属菌。
Ezalci et al.(1983)以DNA mol%C+G为标准分类,其中Peptococcus magnus等其它四个同一属菌,其DNA mol%C+G较接近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因此被归类于Peptostreptococcus此属。
三、自然栖息地
为人类及其它动物身上的正常菌丛(normal flora),在人类身上主要栖息地是尿道、阴道,也可从粪便及临床上带有伤口或脓疮的腹部、腹膜、盲肠、泌尿生殖器分离出。
四、大小和型态:
菌体外观 球状,直径0.8~1.6微米,呈单一、成对、成双对、聚集成团。
spore 无
菌落外观 环状边缘,微隆起,表面无光泽、平滑。
细胞壁结构 Glycine cross-linkage is between amino group of lysine and carboxyl group of D-alanine
细胞膜 主要为C18:1的脂肪膜
Mol%C+G 32~34
五、适合生长环境
Peptostreptococcus magnus为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要求复杂的营养,成长因子可能包含维他命,其辅脢与胺基酸。 Tween 80可以提高这些微生物的成长。
六、培养特性
P. magnus的菌落及菌体在形态上是多变的。 Basal prereduced peptone-yeast extract (PY)medium<(per 100ml):0.5g trypticase、0.5g peptone、1g yeast extract、0.1微升 vitamin K1、0.5g hemin、0.05g cysteine hydrochloride、salts solution>被用来培养鉴别厌氧球菌,可微弱酦酵glucose、fructose,产气,不会代谢pyruvate、lactate、fumarate,转换glycine(基质为peptone)为醋酸盐、氨、二氧化碳。在PY-carbohydrate cultures很少低于pH6,弱酸的产生可能被氨中和。在enrich blood agar上生长缓慢,经五天培养直径1~2厘米,不会有hemolysins反应。
八、致病性或应用
Peptostreptococcus这些革兰氏阳性球菌常聚集在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和皮肤而造成由这些部位散播至邻近无菌区的感染。大多数的感染是需氧性和厌氧性细菌的多重微生物混合感染。 P. magnus是属于相对厌氧耐受性的,因此较常从好氧菌中分离出来。
P. magnus最常引起骨头、关节及软组织的感染(如:伤口、表面脓疮),特别是发生在假体移殖手术。常造成非分娩性的胸部脓疮及糖尿病足感染,之后透过血液周围性感染而形成骨髓炎。被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及有血管疾病者会引起很大的危险。也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如窦炎及耳炎,较少造成口部、中央神精系统、腹部、女性泌尿生殖道的感染。
P. magnus的感染是属于慢性、无痛性的,因此最后常借助侵入性手术及延长抗生素作用时间来治疗。对青霉素(pen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具感受性,可用其治疗。
九、参考文献
1. 王圣予、李丽俐、吴秀玲、周启馥、杨志元、陈建和编著,1998,厌氧性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非芽孢形性杆菌,最新医用微生物学(上),p.353-354。
2. Don J Brenner Maurin、P. Bryantetc.,1984,Gram-positive cocci,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Volume(Ⅱ),p.1083-1090。
3. http://cmr.asm.org/cgi/content/full/11/1/81#SEC9_10
4. http://www.zuova.cz/nrl/nrlpab23.php
5. http://www.zuova.cz/nrl/nrlpab23.php
发表评论